两会正在火热召开,今年的医疗行业代表提出了哪些跟HIT有关的提案?小编就这几天的新闻简单做了梳理。
关于AI+医疗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冲击着社会的每个领域,医疗行业如何面对新技术带来的碰撞并顺利实现过渡融合?两会各界代表们都有自己的看法:
全国政协委员、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周鸿祎说:“借助DeepSeek等技术,每个人未来都可能拥有专属的医学顾问或慢病专家,甚至是养老陪伴助手。”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则建议:强化政策引领,制定《医疗AI普惠发展X年行动计划》,修订《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夯实普惠底座,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建设“国家医疗数据共享平台”,由相关部门牵头研发开放“隐私计算”技术。培育示范标杆,推广“AI数字医生”模式,在县域医共体部署“AI诊疗助手”
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则建议推广AI辅助诊疗系统至乡村医疗机构(如DeepSeek大模型),解决基层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他说:“乡村诊所可以引入AI医生,借助大模型技术提升诊疗能力。”例如,DeepSeek大模型已在多家医院应用,乡村诊所同样可以借助这一技术,帮助乡村医生快速诊断疾病。如果病情复杂,再转诊至上级医院,形成高效的分级诊疗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则表示,他准备了关于加快人工智能医疗应用立法进程的相关建议,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尽快制定和完善AI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医疗的法律地位、使用边界、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
甘华田教授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迅速普及,相关的医疗安全性问题将会逐步突现出来。一方面,由于技术局限和数据偏差,AI医疗可能存在许多算法漏洞,对患者医疗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目前AI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但应用范围和使用边界尚未明确界定,这将有可能导致AI医疗的使用不当,从而带来安全隐患。第三,由于医疗AI训练需使用海量患者数据,可能导致医疗数据泄露和侵犯患者隐私等。
人工智能浪潮已势不可挡,如何能顺利赋能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还需要各行各业继续探索不断修正,才能建立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健康生态模式。
关于医疗检查结果互认
“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个话题从2006年首次提出,到今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已走过18年。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检查结果互认已经逐步落实。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介绍,江苏已建成全省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接入,省内检查结果实现了互认。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说,“目前,江苏2000多家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联互认,江苏省云影像平台启用后,预计全年可减少重复检查费用约20亿元。
同时,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重点区域计划2027年底前实现200项互认,推动跨区域资源协同。北京市也计划2025年将互认范围扩大至200家二级及以上医院,覆盖97%门诊量。
当前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已从政策探索转向规模化落地。然而,技术差异、数据壁垒及责任机制仍是主要障碍,通过技术标准化、信息平台升级和激励机制创新,将进一步突破区域壁垒,推动“全国一盘棋”的医疗资源高效利用。
推进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
全国人大代表、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在两会上指出,推进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化,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数智化发展还面临着中医药数据没有标准规范、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智能诊疗设备配备率较低、数智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尚未深度适配、复合专业型人才较少等现实问题。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建设
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建议由政府牵头,联手头部企业,在各类开放平台提供开源通用大模型,供科研机构、院校、企业、医疗健康机构等免费使用,降低大模型获取成本。建设医疗大模型数据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多源医疗健康数据,提供数据收集、处理、标注等工具,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打造“AI医生—真人医生双医协同”医疗服务模式,让基层医生拥有专家级的AI助手。让AI家庭医生为基层群众构建AI健康管理体系,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构建7×24小时AI全科医生,进行健康咨询和多学科会诊。
全国政协委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傅小云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基层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提案。他认为,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打通城乡医疗壁垒的关键,建议国家加快构建一体化医疗大数据市场,推动医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傅小云指出,由于不同地区的医疗资源存在差异,导致医疗数据之间存在壁垒,部分数据质量不高。因此,只有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医疗数据,结合先进的算法和强大的算力,才能构建出契合基层医疗真实情况的、最优的大模型,构建一体化的数据市场,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医疗资源更好地造福于民。
2025年的两会进一步聚焦基层医疗“强基工程”,委员们从多个角度提出方案,希望通过分级诊疗深化、医保支付优化及AI技术赋能,将逐步推动资源均衡配置。未来还需重点突破人才留用、设备利用及服务标准化瓶颈,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基层医疗新格局。
两会还在召开,来自各地医疗行业代表们的声音将会帮助全社会逐步完善医疗HIT大生态,勾勒出未来医疗的美好蓝图。
以上信息来源:央广网 新浪财经 红星新闻 澎湃新闻等新闻媒体